台南的独有小食---棺材板
“人”指汹涌得叫你举步维艰的人潮,”气“是那由四方八面飘传而来的食物香气,琳琅满目的各式特色小食,令人花多眼乱,蚵仔煎、大饼包小饼、青蛙下蛋等等远近驰名!
最具江湖地位的台湾小食,非台南的独有小食——棺材板莫属。所谓棺材板,即是将厚面包中间挖空,填入鸡肉、虾仁、马铃薯及牛奶等配料,再于厚面包面上沾上酱料,然后用刀叉逐块逐块的切来吃。由于材料丰富,一片棺材板便足以令你饱腹三日,滋味毕生难忘!但要谨记,棺材板要趁热吃才够滋味!
阿亲面线
一定要去台北西门盯的”阿宗面线”,从最初街边的流动面档,到今天偌大的店铺,唯一不变的,是用那柴鱼头汤熬制,韧性十足,还有入口清爽滑口的手拉面线,令人一试难忘。
鲁肉饭
选料上乘,鲁肉必须是脆鲁(猪颈肉,俗称皇帝肉),这里的肉才能做成正宗的鲁肉饭。大米是上好的粳米,外加一个便当菜——用台湾独特调味品脚豆油卤制的鸡蛋,看着就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。吃一口,香而不腻,食欲大振。
度小月担仔面
说起台湾小吃,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“度小月”担仔面。一点不错,它几乎是台南最有名的一道小吃。可为什么叫“度小月”呢?原来90多年前,一位漳州籍洪姓渔人移民府城,靠打渔为生。每年从清明到中秋,是打渔的淡季,当地叫“小月”。为养家活口,度过“小月”,洪姓渔人就卖起面来,因此得名。由于口味独到,渐渐卖出了名气,成为风行台湾的“名吃”。现在,洪家已传到第三代,生意还是相当兴隆。担仔面的最大特色,在于它的肉臊。早期,老板挑着碗筷与锅子到处叫卖,买者半蹲式地坐在小凳上食用。今天,卖者仍用一个小炉烧着木炭来煮肉臊,再加上一只味道鲜美的虾子,虽然就这么小小一碗,但风味独特,回味无穷。
蚵仔煎
许多台湾小吃,其实都是先民困苦,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,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,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。它最早的名字叫”煎食追”,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,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、猪肉、香菇等杂七杂八的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。
蚵仔煎虽然到处都吃得到,但是很多人还是保持着要吃蚵仔煎,就要到蚵仔产地去吃的观念,例如要到台南安平、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盛产蚵仔的养殖地去吃,因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,最首要的条件便是采用新鲜的蚵仔,做出来的蚵仔煎当然丰盛多汁。
四神小肠汤
台湾人都爱吃四神小肠汤。这种汤由莲子、芡实、茯苓、淮山,再加猪小肠熬煮而成,而且一定要和猪小肠熬才香。据介绍,四神小肠汤好处很多,秋天容易觉得干燥、积痰,喝四神小肠汤就能改善。如果再加上薏仁,则可美白除垢,对于美容养颜很有帮助。
南鳝鱼面
台南有一家老牌鳝鱼面店开张80余年,其生炒鳝鱼很好吃,主要在于大火快炒的手上功夫,加上独门配方的4种醋料。鳝鱼下锅炒熟后再淋入备好的意面,全程不过27秒,炒出来的鳝鱼鲜美爽脆,加入特调醋去腥提味,酸中带甜的滋味,令人回味再三。
塘虱鱼肚
台南是虱目鱼的故乡。虱目鱼味道甘美,含有丰富的营养,具有滋补、养颜之功效,因此,广受民众喜爱。品尝虱目鱼以农历6~8月最佳,此时雨水丰润,肉质最细嫩,尤以重约5.O克左右者最美味。在台南沿海一带到处都可以吃到以现捞虱目鱼做成的各式料理。虱目鱼可煎烧、可做汤,还可做虱目鱼丸、虱目鱼干,而虱目鱼头、虱目鱼肚、虱目鱼胗均深受老饕们的喜爱,也成了滨海乡镇吸引游客的名食。
淡水阿给
阿给是日文“油豆腐“(油扬)发音的直接音译,是台湾淡水镇有名的小吃之一。阿给的做法是将油豆腐的中间挖空,然後填充浸泡过卤汁、或肉燥粉丝,以鱼浆封口,加以蒸熟,食用前淋上甜辣酱或其他特殊酱汁。阿给的由来,是源自1965年(民国54年)杨郑锦文女士所发明,起初是为了不想浪费卖剩的食材,而想出的特殊料理方式,创始店位於淡水镇真理街上。